一路向西高清完整版迅雷下载(彭城之战刘邦56万大军为什么被项羽3万军队消灭)
资讯
2023-11-26
47
1. 一路向西高清完整版迅雷下载,彭城之战刘邦56万大军为什么被项羽3万军队消灭?
项羽以三万骑兵破刘邦五十六万大军是指彭城之战。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楚汉争霸期间。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振臂一呼群雄并起,楚军作为义军主力完成了对秦的致命一击。此后,项羽进入咸阳大封十八路诸侯,自任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但是分封中存在诸多不公,东方齐地田荣和西方汉地刘邦相继发起叛乱,在张良的错误引导下,项羽将重心放在了齐地,而刘邦趁机暗度陈仓击败章邯,收伏关中地区,聚拢司马欣、魏豹等五路诸侯共计五十六万大军浩浩荡荡占领楚都彭城。
此时楚国大军身陷齐地无法回援,项羽只得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杀回彭城。也正是这三万骑兵将刘邦的诸侯联军杀得落花流水,刘邦面临了自沛县起事以来的最大挫折,萧何不得不在关中紧急征兵来填补此次失败的亏空。
那么,三万对五十六万的胜利为什么会发生呢?
首先,指挥者水平跨维度的差距刘邦这边曾经有一个典故叫做“韩信点兵”。
刘邦:你看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最多十万。
刘邦:那你呢?
韩信:多多益善。
刘邦:那我不是打不过你?
韩信:我善将兵,而王善的是将将。
虽然是一个传说,但也从侧面佐证了刘邦其实并不善于谋略,更罔论指挥。而彭城时,刘邦恰恰是以汉王身份在指挥着那场战争。
反观项羽的指挥能力简直可以吊打刘邦了。项羽出身将军世家,祖父项燕就是战国时期鼎鼎有名的一代名将,叔父项梁也深谙带兵之道,项羽本身又是力能扛鼎的猛将,初出茅庐便敢杀会稽郡守夺其权。
除了自身勇猛之外,项羽的指挥能力也极其出色,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令诸侯拜服的不仅是楚军战力的强大,更是对项羽指挥能力的认可,也因此项羽才成为诸侯领袖、西楚霸王。
其次,军队构成的精锐程度不同由于中原地区以农耕文明为主,所以我国军队构成中骑兵从来就没有成为主力,主力向来是车兵及步卒。
周天子作为华夏大宗建立起整套周礼时,对于主要军事力量的战车数量也做了明确规定。例如天子万乘、诸侯千乘、卿百乘等。所以在周时甚至不需要礼法的约束,单看战车数量就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而同时期的少量骑兵只用作侦查和传递信息用。
随着常年的征战,赵国人发现战车在与骑兵的对战中屡屡失利,而在与秦魏交战中也没能占据优势,所以最先掀起骑兵化改革的君主出现在了赵国,他就是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对方便灵活来去如风的少数民族骑兵感触颇深,在赵国境内力排众议掀起了“胡服骑射”改革,建立了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也正是由于这支军队,赵国相继击败中山国和匈奴大敌,短时间内成为秦外最强大的国家。
彭城之战中项羽率领的正是这样一支骑兵部队,而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除了嫡系汉军外,竟然还有原秦朝降将司马欣董翳等势力,其凝聚力之低可见一斑,人心不齐各自心怀鬼胎的诸侯军队面对来自项羽的攻击,都存有保存实力的想法,所以被项羽强势一冲,便兵败如山倒。
结言彭城之战可以说是刘邦的一大耻辱,好不容易构建的反项联盟经此一战土崩瓦解,一切又回到开始,但是刘邦之所以是刘邦,是因为他具有旁人所不具备的素质。面对失败,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吸取教训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 在汉军中增设以灌婴为首领的骑兵部队,熟悉骑战的原秦朝骑士李必、骆甲担任左右校尉。这支部队一出世便击溃了项羽倚重的骑兵,并在之后的战争中相继击溃楚国项冠、龙且,直至在垓下将项羽追至自刎。
二、将指挥权下放,将北方战场的指挥权力几乎全部交给了韩信等人,自己专注于吸引项羽的注意力。待韩信在北方取得胜利后,刘邦才大张旗鼓地开始进攻项羽。
经过一番整改后,刘邦面对项羽不再是一触即溃,反而步步为营最终打垮了宿敌,所以彭城之战对于楚汉相争的双方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时的胜利并不是胜利,一时的失败也不是最终的失败。
2. 项羽真的能以3万打败56万刘邦联军吗?
彭城之战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大规模独立运用骑兵歼灭步兵的典型战例。那么,56万大军为何会如此轻易地被3万骑兵击败,是否有夸大嫌疑呢?事实上,此战项羽虽然的确用3万军队击败了刘邦的56万大军,汉军的伤亡也的确较大,但损失的多为诸侯联军,而刘邦的主力军队损失其实并不大。
刘邦亲率56万大军东出攻陷彭城,项羽以3万骑兵回援大败刘邦项羽西入关中灭秦之后,分封天下十八路诸侯,然而诸侯各自归国之后,天下却很快再度大乱。先是田荣杀死或赶走济北王田安、齐王田都和胶东王田市,一统三齐之地并公开反楚,之后陈馀又从田荣手中借兵赶走了赵王张耳,重新迎立赵王赵歇,自己则被封为代王,同样公开反楚。
对于齐地和赵地的先后反叛,项羽亲自率兵前往讨伐,虽然很快击败了田荣的军队,但却因烧杀抢掠太过严重而导致齐地的全面叛乱,竟然一时不能平定。刘邦趁此机会,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重新杀回关中,迅速一统三秦之地,之后又接连击败收服河南王申阳、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和韩王郑昌。
汉二年(前205年)四月,刘邦见项羽主力仍然被牵制在齐地,于是统领本部兵马,以及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五诸侯的军队共计56万,兵分三路攻入西楚境内,由于项羽主力不在,楚国防线迅速告破,楚都彭城沦陷。
△楚军防线和刘邦进攻方向
攻破彭城之后,刘邦为了防止项羽回援,命令彭越、樊哙分别驻守各地,而各诸侯联军则被他部署在了彭城和肖砀地区。自认防线密不透风的刘邦,便就此安心在楚王宫住下,也顾不得回近在咫尺的家中看看,便将项羽从咸阳带回的美女和金银财宝统统据为己有,天天饮酒作乐,玩的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项羽得知消息后,鉴于齐地叛乱尚未彻底平定,再加上大军回援行军速度必然缓慢,便命令主力仍然留在齐地继续平叛,自己则亲率3万精锐骑兵连夜回援彭城。项羽在鲁瑕丘攻破了樊哙的防线后,利用夜色掩护迅速绕到彭城以西,并于次日拂晓突然自西向东对汉军发动猛攻。
△刘邦防线和项羽回援路线
对于突然自背后攻来的项羽军队,汉军始料不及之下顿时乱作一团,根本没有来得及组织有效抵抗,仅仅半日便迅速溃败,因相互践踏和楚军斩杀而损失了10余万人。眼看形势不可逆转,刘邦连忙带领溃兵向西逃窜,项羽则紧追不舍,双方在谷水、泗水之地再次大战,结果汉军再次一触即溃,被楚军斩杀、落水淹死的又是十余万。
鉴于楚军多为骑兵,刘邦便想率军避入吕梁山区,削弱楚军的骑兵优势,然后再与其缠斗。然而,由于项羽追击甚急,刘邦根本无法立足,在被击毙输完之后又逃至睢水,结果再度战败,无奈之下只得一路向西逃窜。
△刘邦逃亡路线
最终,刘邦偷偷抄小路跑到下邑的吕泽军中,之后会合本部兵马,向西撤退至荥阳,并在收拢残军、会合萧何援军之后,于京索之战中击败项羽,楚汉争霸开始进入对峙阶段。
项羽如何以3万击败56万大军,此战是否存在夸大之嫌?关于彭城之战,《史记》当中记载的还是比较详细的,几乎为我们完全还原了整个大战过程。纵观整个战争始末,刘邦虽然在兵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但遭遇战败其实并不难理解。
1、军队构成复杂,难以形成战力。刘邦军队虽然多达56万,但却是由本部军队和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诸侯军队组成的联军,尤其是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原本还是刘邦的敌人,可以说是战败之后被迫跟随刘邦作战。这样一支仓促组建的联军,到底有多少战斗力,根本无法预料,更是毫无忠诚可言。事实也是如此,这支兵马遭遇突然袭击后,仅仅坚持了半天便迅速被击溃,而在刘邦战败之后,魏王魏豹等便立即又倒向了霸王项羽,
2、刘邦准备不足,防线并不稳固。刘邦攻占彭城之后,虽然在彭城内外布下了层层防御,但他的主要防御力量却留在了外围,且主要驻防在项羽从齐地返回的路线上,反而将军心不稳的诸侯联军留在了身边,此举虽然成功将诸侯联军放在了监管之下,却也造成了外紧内松的防守局面。此外,刘邦根本没有预料到项羽会只带少量军队回援,而从攻破樊哙防线,继而绕到汉军背后,再到击败彭城守军,一连串的攻击极为迅速,刘邦根本没有反应过来,便已然遭遇了战败。
3、项羽战略得当,弱点寻找准确。项羽作战虽然注重一个“勇”字,但并非没有头脑,他的这次奇袭显然极为成功,在了解到刘邦部署的防线之后,迅速找准薄弱点,充分发挥骑兵灵活机动的作战特点,绕到彭城以西,从背后对汉军发动进攻。如前所述,刘邦的主力全部都部署在了项羽回援的方向,根本没有预料到背后来敌,诸侯联军在项羽的攻击之下只进行了有限的抵抗,便迅速陷入溃败。
4、项羽持续追击,难以阻止抵抗。在击溃诸侯联军之后,项羽并未给刘邦重新收拢残军、稳固阵脚的机会,而是一路追杀毫不停歇,陷入溃败的汉军在这种追击之下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战力,而没有士气的士兵,就算数量再多,也不过是待宰的羔羊,项羽的追杀更像是单方面的屠杀,这也是此战伤亡如此严重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彭城之战的结局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此消彼长之下,军队的数量已经无法充分反映出两军的战力,刘邦的56万大军就像是一片大布,而项羽的3万大军就像是一把尖刀,尖刀猛刺之下,布岂有不破碎之理?
彭城之战项羽虽然取胜,但刘邦本部兵马损失其实不大彭城之战战败后,刘邦一路向西逃亡极度狼狈,甚至为了逃命多次将儿女赶下马车,而且不仅导致原本归降的各路诸侯纷纷反叛,而且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雉也被项羽虏获。然而,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此战诸侯联军虽然损失惨重,但刘邦本部兵马并未遭受多少损失。
刘邦之所以在彭城之战后被项羽追的颇为狼狈,主要源于身边的本部兵马有限,大部分都是诸侯联军,而在会合了本部兵马之后,刘邦采取了一系列阻止项羽追击的策略,因此后续的撤退其实还算比较有序,而这也是项羽没能一战彻底击溃刘邦的原因。
1、留偏军牵制楚军主力。《史记·高祖功臣诸侯者年表》有载“汉王败走,贺方将军击楚,追骑以故不得进,汉王顾谓贺:‘子留彭城,用执圭东击羽,急绝其近壁’”。从这段记载来看,刘邦在会合了本部兵马后,便命令祁侯缯贺于彭城一带与项羽主力不断纠缠,进而为自己的逃亡和收拢军队赢得了一定时间。
2、前后布置两道防线。整个彭城之战,汉军虽然伤亡惨重,但损失的主要是诸侯联军,刘邦的主力损失其实并不大。因此,当刘邦在下邑遇到吕泽的军队后,便立即在“丰县-下邑-砀县”布置了第一道防线,其中以王陵驻守丰县、以吕泽驻守下邑、砀县守将则不详。而在撤退到虞县短暂修整后,随即又令靳歙等人在雍丘一带设置了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一定程度延缓了项羽的追击速度,从而保证了主力的有序撤退。
3、策反英布迫使项羽分兵。在下邑修整时,刘邦曾征求群臣意见,张良正是在此时提出了著名的“下邑之谋”,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策反英布,刘邦于是依计而行,命舌辩名臣隋何前往九江。隋何到达九江之后,项羽的使者其实也同样在九江,结果隋何用计迫使英布降汉。项羽得知之后,只得分兵派龙且攻打英布。
刘邦正是凭借这三条计策,成功为自己争取到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不仅使得汉军主力得以安然返回荥阳,就连已经六十多岁的郦食其也都毫发无损地撤回了荥阳,而西汉开国功臣,一百四十多个列侯更是无一伤亡。这在历史上的战争之中,能够在败退中做到如此地步,也算是极为罕见了。
3. 为什么美国却把大部分精力用来对付德国?
因为美国很清楚,要想战胜轴心国德国才是最大的威胁,至于日本和德国相比不值一提。
1941年12月7号,日本联合舰队向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发动突袭,致使美国太平洋舰队受到重创,美国终于可以名胜言顺的加入到二战中来。
美国国内的老百姓更是义愤填膺踊跃参军,在二战期间美国虽然只征兵1000多万,但是前往征兵处登记的美国人超过了3,000万人!
(二战美国征兵处)
一开始大家都是奔着打小日本去的,但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和丘吉尔商量完之后认为,应该把主要的力量用在欧洲战场对付德国。于是,美国只把4成的军力用在太平洋战场,其余的则全部投放到欧洲方向。
(丘吉尔和罗斯福)
如果回到二战让美国再重新选一次,相信美国还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把大部分的精力用来对付德国,少部分用来对付日本。因为,日本不值得美国耗费太多的精力,而德国却需要美国及时出手,只有这样做才能最终赢得二战的胜利。
理由如下:
第一,必须尽快打通大西洋航线。早在1940年的时候,丘吉尔就不断督促罗斯福,希望美国能够参战,帮助英国抵御德国的进攻。
自从法国战役结束之后,德国虽然没有能力入侵英国本土,但是英国作为一个60%的资源需要从海外进口的国家非常脆弱,英国每周需要超过100万吨的进口物资,一旦海上交通线被切断,就有可能不战而降。
所以,德国一方面准备苏德战争,另一方面派出他的海军在大西洋不断袭击英国船队。
二战爆发之前,英国是世界上运输船队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海军力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但德国人并没有寻求像一战那样跟英国人海上决战,而是通过潜艇的狼群战术,干扰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形成了著名的海上“破交战”。
仅在1940年6月到1940年10月,短短的4个月的时间里就有200多艘船只被德军击沉,大约占到了当时英国运输船队的 1/10。如果照这个趋势,用不了多久大英帝国就得向德国人投降。
好在美国很快就出台了《租借法案》,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向英国出租船只和各种武器装备。
同时,从1941年4月开始,罗斯福建立了一个向东延伸至冰岛附近的“泛美安全区”,在这一带为英国船队提供保护,但是如果没有美国直接参战,英国的大西洋航线仍然是不保险的,只能苦苦支撑。
而且,在美国设立的保护区之外,德国人的袭击更加频繁了,所以要想打败德国,美国必须将主要精力放到打通大西洋航线上。
第二,苏德战场德国的优势极其明显,苏联能不能撑下来还不清楚。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德国在短短的6个月的时间里对苏联取得了摧枯拉朽般的胜利,等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候苏军的损失已经超过300万人,尤其是基辅围城战,苏军更是损失了将近80万人。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同时,苏德双方正在进行莫斯科保卫战,虽然德军的进攻不顺利,但谁都知道,如果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失败,苏联可能就得撤到乌拉尔山以东,再也没有和德国人正面对抗的能力。而德国即使在这场战役中失败,仍然能够保持攻势。
甚至即使苏联取得了胜利,在大部分东部精华区域已经被德国人占领的前提下,持续的战斗能力到底怎么样也是一个未知数。
美国在必须要做到3点:
第1,尽可能多的吸引德国的注意力,减轻苏联压力;第2,给苏联运输必要的物资,保证苏联的持续战争能力;第3,拿出决心让苏联看到他不是孤军奋战,不会单独和德国议和。所以,美国必须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对德方向。
第三,德国太强大了,如果不能破坏德国的战争能力取胜的可能性渺茫。美国加入二战的时候德国基本上已经整合了西欧、中欧、北欧等国家,在生产力上对苏联、英国形成了非常明显的优势。
除了德意志民族可以提供1000多万军队之外,仆从国也能提供几百万人,理论上动员2000万军队是没问题的。
可以说,在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时候德国是当时战争能力最强大的国家,这个时候不仅要消灭德军的有生力量,同时也要破坏掉德国的生产力和它整合资源的能力。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得对德国本土进行战略大轰炸,这个轰炸来的时间越早对盟军越有利,所以美国除了帮助英国赶紧取得大西洋的海战胜利之外,必须尽早把英国本土变成对德战略大轰炸的空军基地。
二战期间美英对德大轰炸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相关统计显示,在二战期间美英对德投弹270万吨,摧毁德国作战飞机5.5万架,破坏了德国90%的公路系统,而德国人为了抵御美军的轰炸,不得不将70%以上的空军调到西线,结果在苏德战场失去了制空权。
但即使如此,对德的战斗仍然不顺利,战争进行到1944年的时候苏联在兵力的补充上已经后继无力,一线部队从680万人降低到了630万人,好在接下来的胜利让苏军收复沦陷区大片沦陷区,取得了宝贵的兵源,所以如果没有美英对德的战略大轰炸,可能到1944年苏军和德军会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到那时谁赢谁输就不一定了。
可见,美国将主要对付德国这个决定是对的。
第四,日本的战略目标对美国本土没有什么威胁。从日本决定偷袭珍珠港的时候,就决定了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对美国本土所产生的威胁几乎是不存在的。
在日本看来,对美的战争大概会持续个半年,然后和美国签一个协议,大家共同瓜分太平洋,所以战争开始之后日本没打算进攻美国本土,除了夺取菲律宾之外就一路向西企图占领东南亚,如果顺利的话再把印度拿下来。
但这些只会威胁到英国在当地的殖民统治和持续战争能力,对美国的威胁并不大。
也就是说,美国只需要拿出一定的力量来和日本在东南亚一带和西太平洋地区形成战略相持就可以了。
只要日本不能安安稳稳的统治东南亚整合这里的资源,就已经达到了美国的战略目标,然后等欧洲战场结束再来对付日本。
第五,日本的水平美国是非常清楚的。为什么美国就那么肯定把小部分的精力对付日本就可以了呢?
其实,对日本这个国家美国研究的还是比较透的。
早在日本侵略东亚的时候,为了维持军事攻势日本就不得不向海外采购大量的战略物资,其中70%是从美国人这里采购的。
也就是说,如果美国对日本进行贸易禁运,日本在东亚大陆的战争都很难持续下去。
日本在美国除了进口废钢铁、石油、橡胶之外,还向美国进口了大量的机床,因为日本本土的机床制造能力非常弱。
众所周知机床是制造业之母,很多时候评价一个国家的制造能力, 他机床的数量、技术水平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日本的这个情况决定了他在大规模战争开始之后即使能够夺得东南亚地区的资源,生产力方面的限制使他很难像美国那样爆兵。
日本的技术相对于美国差的就更明显了,在二战期间日本技术的革新是主要参战的工业国中最慢的,在美国人使用雷达进行作战的时候,日本人还只能拿眼睛瞪,所以海上夜战反而是美军具有优势。
对付日本这样的初级工业国,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和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美国没有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他。
4. 如果马谡成功在街亭堵住张郃?
马谡在街亭即使能堵住张郃,也只能堵住一时,时间长了,马谡还是要失败的。
因为张郃从洛阳出发时,是带了5万军队出发的,而最先赶到街亭的是张郃的骑兵部队,这部分骑兵人数不多,不会超过一万人,而大部分军队都是在后面的,没有骑兵部队行军快,时间一长,等到张郃的部队全部到达街亭,马谡还是要失败的。
这里先不管其它,就来说说:如果马谡成功守住街亭堵住张郃,那么结局会如何?
在这里,首先得了解一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大概过程和军队部署。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以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发动的对曹魏陇右地区的攻击,诸葛亮的目的就是拿下陇右地区。
诸葛亮以赵云、邓芝在箕谷的疑兵引诱曹真的主力魏军,然后亲率主力出祁山,包围上邽,下令马谡领军在街亭扎营,阻挡魏军,同时让高翔和魏延各率一支蜀军在马谡的左右作为支援互动,之后诸葛亮继续率军进军陇右,拿下陇右五郡中的三郡: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投降,只有陇西和广魏两郡仍在坚守。
魏国要救援陇右,必须从长安一带出发一路向西,从长安到陇右地区,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陇山道,这条路是大路,直通街亭;另一条路是走渭水道,这条路是小路,直通上邽。
诸葛亮的战略就是守住街亭与上邽,阻止曹魏援军通过街亭与上邽这两个战略要地救援陇右,只要蜀军成功的守住了街亭和上邽,诸葛亮才有全取陇右的可能。
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接下来结局会如此呢?
显而易见,魏军街亭受阻,肯定会通过渭水道攻打上邽,曹魏关中主帅曹真势必会留下少量军队防守赵云和邓芝,大部队沿渭水小道前往上邽,攻打上邽,与此同时,曹魏会继续派出部队支援张郃,继续攻打街亭,也就是说曹魏肯定会两路出击,同时攻打街亭和上邽。
诸葛亮这边,如果马谡成功守住街亭,那么蜀军就可以在陇右地区继续攻城掠寨,很有可能陇西和广魏两郡也守不住,如此一来,魏国在陇右的五郡肯定全部失守,被蜀军占领,诸葛亮要维持长期占领,必须守住街亭和上邽,于是在曹魏继续攻打街亭和上邽时,诸葛亮在拿下陇右后也会继续向两地增兵,双方的焦点争夺都在街亭和上邽。
诸葛亮刚刚收复陇右五郡,人心还不安稳,还需要时间来安抚人心,加固城池,并且不能让魏国军队进入陇右,一旦让魏国军队进入陇右,那些不太服从蜀汉的势力肯定会蠢蠢欲动。
如果诸葛亮死守街亭和上邽,短时间内是可以守住的,但时间一长,肯定是守不住的,为什么呢?因为魏国无论是实力、兵力、人口、地盘数倍于蜀汉,蜀汉守,曹魏攻,这样就打成了消耗战,打消耗战拼的是实力,蜀汉不如曹魏,时间一长必败。
如果张郃在街亭或者曹真在上邽击败了蜀军,那么蜀汉在陇右的军队,就会陷入包围,以诸葛亮的作风来看,一旦守不住,诸葛亮肯定是全军撤退的。
而最终的结局就是蜀汉在街亭和上邽失败后,蜀军全线撤退,诸葛亮率领大军回到汉中。如果张郃或曹真率军来追诸葛亮的话,那么肯定会垫上性命。
诸葛亮虽撤退,但从陇右掳走了五千户人,实在也是赚大了,损失最大的就是曹魏方面,人口流失,城池失陷,虽复得,但元气大伤,一大批基层官员被掳走,在战争中阵亡了不少士卒。总体来说 ,诸葛亮还是赚了。
5. 刘邦为什么能够从一个小人物成功逆袭为大汉王朝的开国之君?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刘邦生前最后一次平定英布叛乱,回到故乡沛县的感叹之语。虽为帝王,一生都没有停下亲征的脚步。登基八年后去世,在位期间每年亲征,以致最后感叹无猛士守四方,能逆袭的必有过人之处。
“楚汉之争”刘邦至始至终都知道自己打不过项羽,但是刘邦能成功,一个字“借”,借力打力,收买人心,孤立不善交际的项羽,使其与各诸侯分裂。利用韩信联合各诸侯合围项羽,使其大败。刘邦的综合能力的建立,要从他少年说起。
一,“混”社会
刘邦是家里三兄弟排行最小的,两个哥哥都是实实在在的庄稼人,不知道是不是因幼子溺爱,刘邦书不好好读,半途而废,也下田务农,就是混吃混喝,一度在大哥家里蹭吃蹭喝,大哥去世以后,大嫂不待见,每次刘邦带狐朋狗友去大嫂家吃饭,遭白眼。后来刘邦再也没有去过嫂子家。可见刘邦虽不务正业,还是有志气的人。
老子说“大国者下流”,大国应该像水一样往低处流,别人才会归附,姿态越低越容易吸引别人。刘邦可能是历史上姿态最低的皇帝。这要归功于少年家人嫌弃,四邻八乡皆知其是混混,整天像个带头大哥,到处混吃混喝,被人议论。“混社会”的这段经历练就了不要面子,厚脸皮,可以很快的和人打成一片,深谙为人处世的技巧。
“混世魔王”的经历,是项羽这个英雄无法拥有的,项羽的姿态让人高攀不起,论与人沟通的能力,项羽远不如刘邦。
二,不拘一格用人,出手大方
韩信从一个被萧何留下的逃亡士兵,一夜之间成为大军统帅,这个升级速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封赏部下,刘邦从来不吝啬,雍齿投降叛变出卖刘邦根据地丰邑,对其恨之入骨,登基以后,能大度到封他为什邡侯。封七大异姓诸侯王。
像娄敬这样的无名小卒,陈平受金盗嫂之人,出生贫贱,毫无背景的人,都在刘邦队伍里得到重用,用人从来没有条条框框。陈平要花钱离间项羽和其心腹大臣,即使大家都说其人品不好,刘邦却给他四万斤黄金,还不问怎么花的,只要办成事就行。如此,更是有很多人追随刘邦。
三,无底线的“兵不厌诈”
刘邦和项羽达成协定在荥阳东南20里外的鸿沟划定国界,东面属楚,西面归汉。项羽班师回大本营,刘邦也准备回汉中,此时张良和陈平建议刘邦追击项羽,这个是很无赖的做法。可是刘邦也打不过项羽呀!
刘邦请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出兵,可是人家就是按兵不动。于是问计于张良,张良明白这些人的心思,让刘邦给他们封王,分土地,刘邦又展示了一把阔绰。果然奏效,联合出兵70万合围项羽10万楚军。四面楚歌,虞姬自刎,项羽突围,无颜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
结束语
能否决胜千里,最后大多取决于人的性格。刘邦不仅知人更知己,放低姿态,知道自己谋略不如张良,萧何,用兵不如曹参,韩信,每当遇到困境,便以实足的信任和诚意请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襟非一般人能比。虽曾经也是吃喝浪荡的登徒子,面对自己的理想,能够约束自己,入关中不取分毫,不骚扰百姓良家妇女。
反观项羽,打仗比刘邦厉害,刚愎自用,不能容纳有才之士,项羽失败的一个很大原因是扣门,反之刘邦每次胜利所得均分给将士。项羽烧杀抢掠,尽失民心。一介武夫而已。
最终,刘邦成功的扮演了导演这个角色,赢的天下!
6. 为什么白俄罗斯能够长期稳定?
作为曾经独联体国家中的三哥,白俄罗斯在关键的时刻,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因此国内相对稳定多了。
简单来说,相比乌克兰,白俄罗斯走对了重要的三步棋。
1、白俄罗斯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这个世界,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根据国情选择最适合的方向,才是正确的。
而背离国情,选择好高骛远,则会给国家带来不稳定和灾难。
(1)我们先简单说说乌克兰。
乌克兰,东靠俄罗斯大国,有不少的经济贸易,而西邻波兰这个欧盟组织的“边缘国”。
从地理来看,加强和俄罗斯的联系和合作,最为务实,而且,双方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信仰基础、语言基础。
但是,俄罗斯“穷”啊,他们就像是个“打工人”。
而西欧各国却很富裕,他们就像抽着雪茄、悠闲地吐着烟圈的大老板,口口声声就是所谓的“民主和自由”。
从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开始,乌克兰人将“投入欧盟怀抱、加入北约”当成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这也不怪他们,当时连大哥俄罗斯都把持不住,差点拜倒在欧美的石榴裙下,要不是欧美耍了他们好几年,差点让俄罗斯倒在地上“寿终正寝”。
俄罗斯从普京上任后,就开始完全回归理性了。
但是,乌克兰的疯狂刚刚开始,从2004年的橙色革命开始,他们不顾自己的国情,不顾国内东西方的分裂,孙子似的往欧美大爷怀里靠。
这让俄罗斯有了极大的不安全感,毕竟,欧美旗下的军事联盟北约扩了又扩。
随着乌克兰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的倒台,2014年开始,俄乌关系急剧恶化,心怀忐忑的俄罗斯将克里米亚收入囊中,恼羞成怒的乌克兰在乌东开始了小规模战争,开始了扩军,开始了组织“亚速营”。
2019年,当波罗申科将“加入北约”写进了宪法时,危机加大。
而演员总统泽连斯基上任后,一边和欧美亲近,获得欧美的认可,一边加紧乌东地区的“收复”,完全不将俄罗斯当盘菜。
于是,俄乌战争发生了。
一句话,乌克兰不顾国情,一心作死去投靠欧美,导致国内长期处于撕裂状态,甚至,迎来了战争。
(2)白俄罗斯的选择方向
白俄罗斯,就是俄罗斯的三弟,一起走过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和俄罗斯的关系不错。
白俄罗斯是个内陆国家,邻居有乌克兰、波兰、立陶宛和俄罗斯。
因为历史习惯的延续,加上没有自己的出海口,白俄罗斯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和大国俄罗斯处理好关系。
当然,白俄罗斯内部,83.7%是白俄罗斯族,俄罗斯族占8.3%,他们的主要通用语言就是白俄罗斯语和俄语,他们国内不撕裂,没有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他们从朝堂到民间,大部分亲俄。
于是,白俄罗斯选择和大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形成经济同盟,对于遥不可及又“虚实莫测”的欧美,白俄罗斯选择了放到后面又后面。
因为,白俄罗斯也是个小国,国土面积只有20.7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939万,因此,必须获得大佬的关照,自然俄罗斯是最佳保护国,因此,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形成了兄弟般的军事同盟。
一句话,白俄罗斯根据国情,坚定选择了和俄罗斯大哥在一起,因此,欧美渗透也不容易,于是,事情反倒少了,国家反倒稳定了很多,民众反倒安全了很多。
如果,白俄罗斯选择了乌克兰一样的道路,势必,也会分裂,也会动荡不安,也会遭到俄罗斯的收拾。
2、白俄罗斯在关键时刻,堵住了欧美的侵入在苏联解体后,所有的独联体国家面对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改“体制”,要从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改为“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大手术。
不仅仅是要改行政设置,还要调整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等,因此,欧美人给出的建议是“休克疗法”,进行所谓的完全的自由主义的经济。
就这一套所谓的“休克疗法”,差点让大哥俄罗斯彻底无限期休克。
对于欧美提出的“休克疗法”和“全盘私有化”,白俄罗斯采取了谨慎的操作,并没有照搬硬套。从1996年开始,白俄罗斯的经济稳定增长。
2002年,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提出了“白俄罗斯发展模式”:
主张以民为本,采取渐进改革,要循序渐进,对于西方世界推荐的所谓“全盘私有化和休克疗法”,彻底摒弃。
政治体制上,白俄罗斯要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采取可调控的面向社会的市场经济体系。
感觉,白俄罗斯这一套熟悉吗?这就是具有“白俄罗斯特色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结果说明,一切OK!
有人说了,为什么没见美国捣乱,这不正常啊!别着急,现在就说说美国影响白俄罗斯的事情。
1996年11月,白俄罗斯全民公决以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很不高兴,他们提出白俄罗斯现任政府违反“民主”、“人权”。
因此,美国等不承认白俄罗斯国民会议的合法地位,也不承认卢卡申科这个总统,然后,就在背后不停点火,支持白俄罗斯的反对派,并不断对白俄罗斯施加压力。
怎么办?
硬汉卢卡申科抗住了美国的各种压力,牢牢控制了政权,对于反对派也是决不妥协,一经发现不好苗头,就给予快速的各种处理。
美国和西方国家失望了。
2001年,卢卡申科再次当选总统,美国再次反对。
并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给予了一些制裁。
但,白俄罗斯政府继续和俄罗斯搞好合作。近些年来,白俄罗斯和中国的贸易合作也是大大增多。
总而言之,白俄罗斯顶住了欧美国家的各种“侵入”,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指挥发动所谓的“颜色革命”也是很难。
再看乌克兰,2004年的橙色革命,背后有着美国的影子;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背后依然有着美国的影子。
没办法,一个国家给了欧美更多的文化和思想侵入的机会,那么,危机常常就孕育其中了,在外人大量的煽风点火的情况下,国家不乱都难。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乌克兰被欧美在背后操纵了很多,这都是他们“识人不明”造成的。
而白俄罗斯虽然遇到了他国的干扰,但顶住了各种压力,最终,保护了国家和人民。
3、白俄罗斯民众,选对了总统卢卡申科,出生于1954年,比普京小两岁。
他是白俄罗斯实行总统共和制以来,第一位总统,也是唯一一位总统。
算起来,卢卡申科已经担任了28年的白俄罗斯总统了。
这是一位好舵手。
1994年,白俄罗斯开始实行总统制,卢卡申科当选为白俄罗斯总统,任期5年。那时的他仅仅40岁,可谓年轻有为。
两年之后,白俄罗斯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实行新的两院制议会。而卢卡申科的总统任期延长到2001年。
这五年当中,卢卡申科带领白俄罗斯人民,稳健地发展着国内经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就此,百姓完全认可了卢卡申科的能力。就算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次次泼冷水,但民众依然认可卢卡申科和他带领的政府。
2001年换届选举到了,毫无悬念,卢卡申科高票当选白俄罗斯总统。
但是,人们的担心来了,因为,当时白俄罗斯实行的是总统只能任两届的制度。怎么办?
此事被完全重视了起来。
2003年10月,国民议会下院组织了全民公投:两个议题,一是卢卡申科能否竞选下任总统?二是总统任两期的制度,能否改成“终身制”?
公投结果出来了:79.4%的人认为,应该取消“总统只能任两期”的制度。
就此,白俄罗斯的宪法做了修改。
于是乎,2006年3月,卢卡申科第三次当选总统,82.6%的支持率。2010年12月20日,卢卡申科第四次当选总统,支持率为79.67%。2015年10月,卢卡申科第五次当选总统,支持率为83.49%。2020年8月,卢卡申科第六次当选总统,支持率为80.23%。一人长期担任总统,是有不足,可能会思想僵化,国家缺乏创新和改革。
但是,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环境下,有一个靠谱的人长期担任白俄罗斯总统,可以让白俄罗斯的社会稳定,方向一致。
在这二十多年中,政治上,白俄罗斯在卢卡申科的带领下,坚持亲俄。
在经济上,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哈斯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大做生意,而且,将和中国的合作当成一个重要的方向。
同时,卢卡申科也积极和欧盟交流,甚至合作,为了生意,卢卡申科选择和欧盟笑着握手。
但是,在军事上,卢卡申科,绝对不会寻求加入“北约”,也不会寻求加入“欧盟”,因为不好操作,而且容易引起不稳定和混乱。
可以这么说,白俄罗斯的稳定,得益于卢卡申科的英明掌舵,至少,目前来说就是如此。
再看乌克兰,第一任总统克拉夫丘克,在1994年前,寻求和西方的合作,但效果一般;
第二任总统库奇马,连任两届总统,在俄罗斯和欧美之间小心翼翼地做着平衡,谁也不得罪;
第三任总统就出问题了,那是尤先科,极度亲近欧美,打出的口号是:回归欧洲。
在尤先科的带领下,在媒体的各种亲欧美论调的狂轰乱炸下,很多乌克兰人疯狂向西方倾斜。
可以这样说,乌克兰的撕裂加大,和尤先科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他打开了一个魔盒。
忘了说了,尤先科的老婆,曾经是白宫的工作人员。
第四任乌克兰总统是亚努科维奇,此人亲俄。
这是个务实派,不追求快速加入北约和欧盟,就想和俄罗斯合作挣钱过日子。
因为没有签订协约,及时成为“欧盟的准成员国”,因此,在别有用心人的操纵下,2013年年底,爆发了乌克兰危机,被誉为乌克兰的第二次颜色革命,亚努科维奇在2014年2月22日被下课,就此流亡海外。
就在这个当口,俄罗斯为了安全着想,将克里米亚拉入怀中。
2014年6月,糖果大王波罗申科上位了,此人加剧了乌克兰的分化,并把“加入北约”写进了宪法。后来,有种种传言,说他是美国的线人,他在卸任后不久,被判“叛国罪”。
2019年春天,泽连斯基上任了,乌克兰人的灾难来了,此人演员出身,喜欢空想,以为和欧美搞好关系,取得支持,就可以将乌东地区平定,并将克里米亚拿回来,甚至加入“北约”。
这是个天真的总统,在老拜登的忽悠下,泽连斯基任性而为,终于激怒了俄罗斯,引发了俄乌战争。
看看乌克兰的几任总统,大多不切实际,除了库奇马和亚努科维奇,剩下的抱着天真的幻想,不惜撕裂乌克兰,只为了加入欧盟和北约。
一句话,是乌克兰的几位总统,持续不断地“努力”,长期采取不务实的“战略”,最终让乌克兰陷入战火之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白俄罗斯、乌克兰,曾经的兄弟国家,一个务实,一个浮夸;一个方向对头,一个不断向危机迈进;一个只有稳定的总统,一个有着很多个不负责任的总统。
最终,乌克兰跌入悬崖,白俄罗斯一直处于稳定。
7. 十三条铁链连接12164个铁环?
导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词让位于川西腹地的泸定桥远近闻名。泸定桥是百年前的古人所建造,是古代匠人智慧的结晶,桥长103米、宽3米,由13根铁链支撑,别小看这13根铁链,它们重量达40多吨,由12164个铁环环环相扣所组成。那么,这座不可思议的桥在古代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泸定桥泸定桥又称为铁索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相传康熙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而御批修建此桥,并在桥头立御牌。泸定桥两岸的桥头古堡为汉族木结构古建筑,为中国独有。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系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1961年,泸定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右两边各2根,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底链上铺满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不可思议的桥在古代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值得后人瞻仰学习。
单单是所用的铁链,都是铁匠没日没夜,千锤百炼,历经数年所成,而泸定桥上的铁索、铁环也都是采用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每个铸造工都必须对自己所造铁环负责,并在自己的铁环打上印章,所以让泸定桥上的铁索历经300多年依旧光亮如新。
这为泸定桥的稳固提供了前提。
泸定桥修建竣工的时候,康熙十分高兴,他亲笔题写泸定桥三个字,肯定了当时的工匠精神 。
建造泸定桥的每一步都是经过建筑者的深思熟虑和严密论证的,最终才使这桥跨过了湍急的河水。
首先要确定是修建木桥、石拱桥、还是铁索桥。木桥的方案被一致否决了,因为虽然木桥的取材方便,建造过程也十分简单,但大渡河水流较急,特别是在汛期时洪水灾害频发,木质的桥梁很容易被损坏;另一个选择石拱桥,工匠们发现,则需要修建的巨大基石来承载全部石拱桥自身重量,但两岸地质疏松,即使基石能承受住桥身重量,但下方的砂砾层很容易塌陷,造成石拱桥的倒塌。
所以,工匠们深思熟虑后决定修建铁索桥。
古代建筑者建造桥梁时从来不会去摧毁地形,而是想着如何利用。
经过专家分析,大渡河只有两处地方适合建桥,但是古人并没有在这两处建桥,一是因为两边都是花岗石基岩,虽说有花岗石基岩更稳定,但是下面没有宽阔的建桥基地,水流也十分湍急;二是两边地势陡峭,不适宜百姓居住,不容易疏散两边的百姓,人们过了桥,不仅没有快速疏散的道路,更没有适合马车通行的地方。
最后才选在了如今这个地方,桥的另一面是稳固的花岗石基岩,非常适合建筑桥梁,另一面则是稀疏的泥沙,打桩简直是天方夜谭。古人在有花岗石基岩的一边打了两个长达八九米的铁柱,铁柱头戴铁帽,威武的龙仗中铁索缠绕,这两根柱子被称为“将军柱”,寓意着柱子会像以为勇猛的将军一样屹立不倒,他们是泸定桥的“定桥神针”,既美观又实用。
将军柱上的两条铁链分别扎入地下的地龙桩,桥上的重量几乎全靠这两个将军柱支撑,这样也就解决了另外一边地基松动的问题,这种原理也简单,因为所有的受理点都在将军柱上,而将军柱经过严密的计算,完全可以承受这些压力。
另外这几根铁链扎入地龙桩之后,上面铺上花岗岩条石,防止松动,这样桥的两端才算是完成了。
在当时的古代,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是怎样将沉重的铁链运到河对岸去的呢?
开始是打算利用船只引渡,不过船只在水流急湍的水面上根本停不稳,根本无法将铁链运输过河。
古人的智慧又一次体现,他们从山区人民利用溜索过河的方法得到启示,想到一个绝妙的方法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将竹索系于大渡河的东西两岸,再将带有长绳的10多个短竹筒套在竹索上,把铁环固定在竹筒内,然后安排几个身强力壮的大汉在对面拉动长绳,铁环便随着竹筒缓缓地滑到了对岸。
铁索拉紧后,把它固定在地龙桩上,当地龙桩上面压上足够的重量,它变起到稳定作用,一条铁链也就此完成。
但是铁链很重被拉到了对岸会在两岸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弧度。有这样的弧度不能在继续修建桥梁,更不能让人们通行。所以他们想办法在对岸修建一个很大的转盘。他们将铁链的一端固定在转盘上,然后找了十几个大汉一起推动转盘。每转动一次便将铁链拉近一环。直到满足桥梁通行的要求,然后他们才将铁链钉死在对岸。
就这样13根铁链固定在了两岸。然后就是修建铁链间的道路。这样才建成了一座举世闻名的铁索桥。这就是卢沟桥的建立。
总结:大桥建成后,康熙皇帝亲自写了这座桥的名字。清朝以来,泸定桥已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军事必需品。三百多年泸定桥经过了风吹雨打,但仍然屹立不倒,继续发挥着沟通藏汉,造福百姓的作用。也成为了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建筑。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一路向西高清完整版迅雷下载,彭城之战刘邦56万大军为什么被项羽3万军队消灭?
项羽以三万骑兵破刘邦五十六万大军是指彭城之战。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楚汉争霸期间。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振臂一呼群雄并起,楚军作为义军主力完成了对秦的致命一击。此后,项羽进入咸阳大封十八路诸侯,自任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但是分封中存在诸多不公,东方齐地田荣和西方汉地刘邦相继发起叛乱,在张良的错误引导下,项羽将重心放在了齐地,而刘邦趁机暗度陈仓击败章邯,收伏关中地区,聚拢司马欣、魏豹等五路诸侯共计五十六万大军浩浩荡荡占领楚都彭城。
此时楚国大军身陷齐地无法回援,项羽只得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杀回彭城。也正是这三万骑兵将刘邦的诸侯联军杀得落花流水,刘邦面临了自沛县起事以来的最大挫折,萧何不得不在关中紧急征兵来填补此次失败的亏空。
那么,三万对五十六万的胜利为什么会发生呢?
首先,指挥者水平跨维度的差距刘邦这边曾经有一个典故叫做“韩信点兵”。
刘邦:你看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最多十万。
刘邦:那你呢?
韩信:多多益善。
刘邦:那我不是打不过你?
韩信:我善将兵,而王善的是将将。
虽然是一个传说,但也从侧面佐证了刘邦其实并不善于谋略,更罔论指挥。而彭城时,刘邦恰恰是以汉王身份在指挥着那场战争。
反观项羽的指挥能力简直可以吊打刘邦了。项羽出身将军世家,祖父项燕就是战国时期鼎鼎有名的一代名将,叔父项梁也深谙带兵之道,项羽本身又是力能扛鼎的猛将,初出茅庐便敢杀会稽郡守夺其权。
除了自身勇猛之外,项羽的指挥能力也极其出色,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令诸侯拜服的不仅是楚军战力的强大,更是对项羽指挥能力的认可,也因此项羽才成为诸侯领袖、西楚霸王。
其次,军队构成的精锐程度不同由于中原地区以农耕文明为主,所以我国军队构成中骑兵从来就没有成为主力,主力向来是车兵及步卒。
周天子作为华夏大宗建立起整套周礼时,对于主要军事力量的战车数量也做了明确规定。例如天子万乘、诸侯千乘、卿百乘等。所以在周时甚至不需要礼法的约束,单看战车数量就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而同时期的少量骑兵只用作侦查和传递信息用。
随着常年的征战,赵国人发现战车在与骑兵的对战中屡屡失利,而在与秦魏交战中也没能占据优势,所以最先掀起骑兵化改革的君主出现在了赵国,他就是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对方便灵活来去如风的少数民族骑兵感触颇深,在赵国境内力排众议掀起了“胡服骑射”改革,建立了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也正是由于这支军队,赵国相继击败中山国和匈奴大敌,短时间内成为秦外最强大的国家。
彭城之战中项羽率领的正是这样一支骑兵部队,而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除了嫡系汉军外,竟然还有原秦朝降将司马欣董翳等势力,其凝聚力之低可见一斑,人心不齐各自心怀鬼胎的诸侯军队面对来自项羽的攻击,都存有保存实力的想法,所以被项羽强势一冲,便兵败如山倒。
结言彭城之战可以说是刘邦的一大耻辱,好不容易构建的反项联盟经此一战土崩瓦解,一切又回到开始,但是刘邦之所以是刘邦,是因为他具有旁人所不具备的素质。面对失败,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吸取教训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 在汉军中增设以灌婴为首领的骑兵部队,熟悉骑战的原秦朝骑士李必、骆甲担任左右校尉。这支部队一出世便击溃了项羽倚重的骑兵,并在之后的战争中相继击溃楚国项冠、龙且,直至在垓下将项羽追至自刎。
二、将指挥权下放,将北方战场的指挥权力几乎全部交给了韩信等人,自己专注于吸引项羽的注意力。待韩信在北方取得胜利后,刘邦才大张旗鼓地开始进攻项羽。
经过一番整改后,刘邦面对项羽不再是一触即溃,反而步步为营最终打垮了宿敌,所以彭城之战对于楚汉相争的双方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时的胜利并不是胜利,一时的失败也不是最终的失败。
2. 项羽真的能以3万打败56万刘邦联军吗?
彭城之战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大规模独立运用骑兵歼灭步兵的典型战例。那么,56万大军为何会如此轻易地被3万骑兵击败,是否有夸大嫌疑呢?事实上,此战项羽虽然的确用3万军队击败了刘邦的56万大军,汉军的伤亡也的确较大,但损失的多为诸侯联军,而刘邦的主力军队损失其实并不大。
刘邦亲率56万大军东出攻陷彭城,项羽以3万骑兵回援大败刘邦项羽西入关中灭秦之后,分封天下十八路诸侯,然而诸侯各自归国之后,天下却很快再度大乱。先是田荣杀死或赶走济北王田安、齐王田都和胶东王田市,一统三齐之地并公开反楚,之后陈馀又从田荣手中借兵赶走了赵王张耳,重新迎立赵王赵歇,自己则被封为代王,同样公开反楚。
对于齐地和赵地的先后反叛,项羽亲自率兵前往讨伐,虽然很快击败了田荣的军队,但却因烧杀抢掠太过严重而导致齐地的全面叛乱,竟然一时不能平定。刘邦趁此机会,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重新杀回关中,迅速一统三秦之地,之后又接连击败收服河南王申阳、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和韩王郑昌。
汉二年(前205年)四月,刘邦见项羽主力仍然被牵制在齐地,于是统领本部兵马,以及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五诸侯的军队共计56万,兵分三路攻入西楚境内,由于项羽主力不在,楚国防线迅速告破,楚都彭城沦陷。
△楚军防线和刘邦进攻方向
攻破彭城之后,刘邦为了防止项羽回援,命令彭越、樊哙分别驻守各地,而各诸侯联军则被他部署在了彭城和肖砀地区。自认防线密不透风的刘邦,便就此安心在楚王宫住下,也顾不得回近在咫尺的家中看看,便将项羽从咸阳带回的美女和金银财宝统统据为己有,天天饮酒作乐,玩的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项羽得知消息后,鉴于齐地叛乱尚未彻底平定,再加上大军回援行军速度必然缓慢,便命令主力仍然留在齐地继续平叛,自己则亲率3万精锐骑兵连夜回援彭城。项羽在鲁瑕丘攻破了樊哙的防线后,利用夜色掩护迅速绕到彭城以西,并于次日拂晓突然自西向东对汉军发动猛攻。
△刘邦防线和项羽回援路线
对于突然自背后攻来的项羽军队,汉军始料不及之下顿时乱作一团,根本没有来得及组织有效抵抗,仅仅半日便迅速溃败,因相互践踏和楚军斩杀而损失了10余万人。眼看形势不可逆转,刘邦连忙带领溃兵向西逃窜,项羽则紧追不舍,双方在谷水、泗水之地再次大战,结果汉军再次一触即溃,被楚军斩杀、落水淹死的又是十余万。
鉴于楚军多为骑兵,刘邦便想率军避入吕梁山区,削弱楚军的骑兵优势,然后再与其缠斗。然而,由于项羽追击甚急,刘邦根本无法立足,在被击毙输完之后又逃至睢水,结果再度战败,无奈之下只得一路向西逃窜。
△刘邦逃亡路线
最终,刘邦偷偷抄小路跑到下邑的吕泽军中,之后会合本部兵马,向西撤退至荥阳,并在收拢残军、会合萧何援军之后,于京索之战中击败项羽,楚汉争霸开始进入对峙阶段。
项羽如何以3万击败56万大军,此战是否存在夸大之嫌?关于彭城之战,《史记》当中记载的还是比较详细的,几乎为我们完全还原了整个大战过程。纵观整个战争始末,刘邦虽然在兵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但遭遇战败其实并不难理解。
1、军队构成复杂,难以形成战力。刘邦军队虽然多达56万,但却是由本部军队和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诸侯军队组成的联军,尤其是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原本还是刘邦的敌人,可以说是战败之后被迫跟随刘邦作战。这样一支仓促组建的联军,到底有多少战斗力,根本无法预料,更是毫无忠诚可言。事实也是如此,这支兵马遭遇突然袭击后,仅仅坚持了半天便迅速被击溃,而在刘邦战败之后,魏王魏豹等便立即又倒向了霸王项羽,
2、刘邦准备不足,防线并不稳固。刘邦攻占彭城之后,虽然在彭城内外布下了层层防御,但他的主要防御力量却留在了外围,且主要驻防在项羽从齐地返回的路线上,反而将军心不稳的诸侯联军留在了身边,此举虽然成功将诸侯联军放在了监管之下,却也造成了外紧内松的防守局面。此外,刘邦根本没有预料到项羽会只带少量军队回援,而从攻破樊哙防线,继而绕到汉军背后,再到击败彭城守军,一连串的攻击极为迅速,刘邦根本没有反应过来,便已然遭遇了战败。
3、项羽战略得当,弱点寻找准确。项羽作战虽然注重一个“勇”字,但并非没有头脑,他的这次奇袭显然极为成功,在了解到刘邦部署的防线之后,迅速找准薄弱点,充分发挥骑兵灵活机动的作战特点,绕到彭城以西,从背后对汉军发动进攻。如前所述,刘邦的主力全部都部署在了项羽回援的方向,根本没有预料到背后来敌,诸侯联军在项羽的攻击之下只进行了有限的抵抗,便迅速陷入溃败。
4、项羽持续追击,难以阻止抵抗。在击溃诸侯联军之后,项羽并未给刘邦重新收拢残军、稳固阵脚的机会,而是一路追杀毫不停歇,陷入溃败的汉军在这种追击之下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战力,而没有士气的士兵,就算数量再多,也不过是待宰的羔羊,项羽的追杀更像是单方面的屠杀,这也是此战伤亡如此严重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彭城之战的结局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此消彼长之下,军队的数量已经无法充分反映出两军的战力,刘邦的56万大军就像是一片大布,而项羽的3万大军就像是一把尖刀,尖刀猛刺之下,布岂有不破碎之理?
彭城之战项羽虽然取胜,但刘邦本部兵马损失其实不大彭城之战战败后,刘邦一路向西逃亡极度狼狈,甚至为了逃命多次将儿女赶下马车,而且不仅导致原本归降的各路诸侯纷纷反叛,而且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雉也被项羽虏获。然而,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此战诸侯联军虽然损失惨重,但刘邦本部兵马并未遭受多少损失。
刘邦之所以在彭城之战后被项羽追的颇为狼狈,主要源于身边的本部兵马有限,大部分都是诸侯联军,而在会合了本部兵马之后,刘邦采取了一系列阻止项羽追击的策略,因此后续的撤退其实还算比较有序,而这也是项羽没能一战彻底击溃刘邦的原因。
1、留偏军牵制楚军主力。《史记·高祖功臣诸侯者年表》有载“汉王败走,贺方将军击楚,追骑以故不得进,汉王顾谓贺:‘子留彭城,用执圭东击羽,急绝其近壁’”。从这段记载来看,刘邦在会合了本部兵马后,便命令祁侯缯贺于彭城一带与项羽主力不断纠缠,进而为自己的逃亡和收拢军队赢得了一定时间。
2、前后布置两道防线。整个彭城之战,汉军虽然伤亡惨重,但损失的主要是诸侯联军,刘邦的主力损失其实并不大。因此,当刘邦在下邑遇到吕泽的军队后,便立即在“丰县-下邑-砀县”布置了第一道防线,其中以王陵驻守丰县、以吕泽驻守下邑、砀县守将则不详。而在撤退到虞县短暂修整后,随即又令靳歙等人在雍丘一带设置了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一定程度延缓了项羽的追击速度,从而保证了主力的有序撤退。
3、策反英布迫使项羽分兵。在下邑修整时,刘邦曾征求群臣意见,张良正是在此时提出了著名的“下邑之谋”,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策反英布,刘邦于是依计而行,命舌辩名臣隋何前往九江。隋何到达九江之后,项羽的使者其实也同样在九江,结果隋何用计迫使英布降汉。项羽得知之后,只得分兵派龙且攻打英布。
刘邦正是凭借这三条计策,成功为自己争取到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不仅使得汉军主力得以安然返回荥阳,就连已经六十多岁的郦食其也都毫发无损地撤回了荥阳,而西汉开国功臣,一百四十多个列侯更是无一伤亡。这在历史上的战争之中,能够在败退中做到如此地步,也算是极为罕见了。
3. 为什么美国却把大部分精力用来对付德国?
因为美国很清楚,要想战胜轴心国德国才是最大的威胁,至于日本和德国相比不值一提。
1941年12月7号,日本联合舰队向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发动突袭,致使美国太平洋舰队受到重创,美国终于可以名胜言顺的加入到二战中来。
美国国内的老百姓更是义愤填膺踊跃参军,在二战期间美国虽然只征兵1000多万,但是前往征兵处登记的美国人超过了3,000万人!
(二战美国征兵处)
一开始大家都是奔着打小日本去的,但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和丘吉尔商量完之后认为,应该把主要的力量用在欧洲战场对付德国。于是,美国只把4成的军力用在太平洋战场,其余的则全部投放到欧洲方向。
(丘吉尔和罗斯福)
如果回到二战让美国再重新选一次,相信美国还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把大部分的精力用来对付德国,少部分用来对付日本。因为,日本不值得美国耗费太多的精力,而德国却需要美国及时出手,只有这样做才能最终赢得二战的胜利。
理由如下:
第一,必须尽快打通大西洋航线。早在1940年的时候,丘吉尔就不断督促罗斯福,希望美国能够参战,帮助英国抵御德国的进攻。
自从法国战役结束之后,德国虽然没有能力入侵英国本土,但是英国作为一个60%的资源需要从海外进口的国家非常脆弱,英国每周需要超过100万吨的进口物资,一旦海上交通线被切断,就有可能不战而降。
所以,德国一方面准备苏德战争,另一方面派出他的海军在大西洋不断袭击英国船队。
二战爆发之前,英国是世界上运输船队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海军力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但德国人并没有寻求像一战那样跟英国人海上决战,而是通过潜艇的狼群战术,干扰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形成了著名的海上“破交战”。
仅在1940年6月到1940年10月,短短的4个月的时间里就有200多艘船只被德军击沉,大约占到了当时英国运输船队的 1/10。如果照这个趋势,用不了多久大英帝国就得向德国人投降。
好在美国很快就出台了《租借法案》,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向英国出租船只和各种武器装备。
同时,从1941年4月开始,罗斯福建立了一个向东延伸至冰岛附近的“泛美安全区”,在这一带为英国船队提供保护,但是如果没有美国直接参战,英国的大西洋航线仍然是不保险的,只能苦苦支撑。
而且,在美国设立的保护区之外,德国人的袭击更加频繁了,所以要想打败德国,美国必须将主要精力放到打通大西洋航线上。
第二,苏德战场德国的优势极其明显,苏联能不能撑下来还不清楚。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德国在短短的6个月的时间里对苏联取得了摧枯拉朽般的胜利,等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候苏军的损失已经超过300万人,尤其是基辅围城战,苏军更是损失了将近80万人。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同时,苏德双方正在进行莫斯科保卫战,虽然德军的进攻不顺利,但谁都知道,如果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失败,苏联可能就得撤到乌拉尔山以东,再也没有和德国人正面对抗的能力。而德国即使在这场战役中失败,仍然能够保持攻势。
甚至即使苏联取得了胜利,在大部分东部精华区域已经被德国人占领的前提下,持续的战斗能力到底怎么样也是一个未知数。
美国在必须要做到3点:
第1,尽可能多的吸引德国的注意力,减轻苏联压力;第2,给苏联运输必要的物资,保证苏联的持续战争能力;第3,拿出决心让苏联看到他不是孤军奋战,不会单独和德国议和。所以,美国必须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对德方向。
第三,德国太强大了,如果不能破坏德国的战争能力取胜的可能性渺茫。美国加入二战的时候德国基本上已经整合了西欧、中欧、北欧等国家,在生产力上对苏联、英国形成了非常明显的优势。
除了德意志民族可以提供1000多万军队之外,仆从国也能提供几百万人,理论上动员2000万军队是没问题的。
可以说,在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时候德国是当时战争能力最强大的国家,这个时候不仅要消灭德军的有生力量,同时也要破坏掉德国的生产力和它整合资源的能力。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得对德国本土进行战略大轰炸,这个轰炸来的时间越早对盟军越有利,所以美国除了帮助英国赶紧取得大西洋的海战胜利之外,必须尽早把英国本土变成对德战略大轰炸的空军基地。
二战期间美英对德大轰炸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相关统计显示,在二战期间美英对德投弹270万吨,摧毁德国作战飞机5.5万架,破坏了德国90%的公路系统,而德国人为了抵御美军的轰炸,不得不将70%以上的空军调到西线,结果在苏德战场失去了制空权。
但即使如此,对德的战斗仍然不顺利,战争进行到1944年的时候苏联在兵力的补充上已经后继无力,一线部队从680万人降低到了630万人,好在接下来的胜利让苏军收复沦陷区大片沦陷区,取得了宝贵的兵源,所以如果没有美英对德的战略大轰炸,可能到1944年苏军和德军会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到那时谁赢谁输就不一定了。
可见,美国将主要对付德国这个决定是对的。
第四,日本的战略目标对美国本土没有什么威胁。从日本决定偷袭珍珠港的时候,就决定了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对美国本土所产生的威胁几乎是不存在的。
在日本看来,对美的战争大概会持续个半年,然后和美国签一个协议,大家共同瓜分太平洋,所以战争开始之后日本没打算进攻美国本土,除了夺取菲律宾之外就一路向西企图占领东南亚,如果顺利的话再把印度拿下来。
但这些只会威胁到英国在当地的殖民统治和持续战争能力,对美国的威胁并不大。
也就是说,美国只需要拿出一定的力量来和日本在东南亚一带和西太平洋地区形成战略相持就可以了。
只要日本不能安安稳稳的统治东南亚整合这里的资源,就已经达到了美国的战略目标,然后等欧洲战场结束再来对付日本。
第五,日本的水平美国是非常清楚的。为什么美国就那么肯定把小部分的精力对付日本就可以了呢?
其实,对日本这个国家美国研究的还是比较透的。
早在日本侵略东亚的时候,为了维持军事攻势日本就不得不向海外采购大量的战略物资,其中70%是从美国人这里采购的。
也就是说,如果美国对日本进行贸易禁运,日本在东亚大陆的战争都很难持续下去。
日本在美国除了进口废钢铁、石油、橡胶之外,还向美国进口了大量的机床,因为日本本土的机床制造能力非常弱。
众所周知机床是制造业之母,很多时候评价一个国家的制造能力, 他机床的数量、技术水平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日本的这个情况决定了他在大规模战争开始之后即使能够夺得东南亚地区的资源,生产力方面的限制使他很难像美国那样爆兵。
日本的技术相对于美国差的就更明显了,在二战期间日本技术的革新是主要参战的工业国中最慢的,在美国人使用雷达进行作战的时候,日本人还只能拿眼睛瞪,所以海上夜战反而是美军具有优势。
对付日本这样的初级工业国,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和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美国没有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他。
4. 如果马谡成功在街亭堵住张郃?
马谡在街亭即使能堵住张郃,也只能堵住一时,时间长了,马谡还是要失败的。
因为张郃从洛阳出发时,是带了5万军队出发的,而最先赶到街亭的是张郃的骑兵部队,这部分骑兵人数不多,不会超过一万人,而大部分军队都是在后面的,没有骑兵部队行军快,时间一长,等到张郃的部队全部到达街亭,马谡还是要失败的。
这里先不管其它,就来说说:如果马谡成功守住街亭堵住张郃,那么结局会如何?
在这里,首先得了解一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大概过程和军队部署。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以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发动的对曹魏陇右地区的攻击,诸葛亮的目的就是拿下陇右地区。
诸葛亮以赵云、邓芝在箕谷的疑兵引诱曹真的主力魏军,然后亲率主力出祁山,包围上邽,下令马谡领军在街亭扎营,阻挡魏军,同时让高翔和魏延各率一支蜀军在马谡的左右作为支援互动,之后诸葛亮继续率军进军陇右,拿下陇右五郡中的三郡: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投降,只有陇西和广魏两郡仍在坚守。
魏国要救援陇右,必须从长安一带出发一路向西,从长安到陇右地区,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陇山道,这条路是大路,直通街亭;另一条路是走渭水道,这条路是小路,直通上邽。
诸葛亮的战略就是守住街亭与上邽,阻止曹魏援军通过街亭与上邽这两个战略要地救援陇右,只要蜀军成功的守住了街亭和上邽,诸葛亮才有全取陇右的可能。
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接下来结局会如此呢?
显而易见,魏军街亭受阻,肯定会通过渭水道攻打上邽,曹魏关中主帅曹真势必会留下少量军队防守赵云和邓芝,大部队沿渭水小道前往上邽,攻打上邽,与此同时,曹魏会继续派出部队支援张郃,继续攻打街亭,也就是说曹魏肯定会两路出击,同时攻打街亭和上邽。
诸葛亮这边,如果马谡成功守住街亭,那么蜀军就可以在陇右地区继续攻城掠寨,很有可能陇西和广魏两郡也守不住,如此一来,魏国在陇右的五郡肯定全部失守,被蜀军占领,诸葛亮要维持长期占领,必须守住街亭和上邽,于是在曹魏继续攻打街亭和上邽时,诸葛亮在拿下陇右后也会继续向两地增兵,双方的焦点争夺都在街亭和上邽。
诸葛亮刚刚收复陇右五郡,人心还不安稳,还需要时间来安抚人心,加固城池,并且不能让魏国军队进入陇右,一旦让魏国军队进入陇右,那些不太服从蜀汉的势力肯定会蠢蠢欲动。
如果诸葛亮死守街亭和上邽,短时间内是可以守住的,但时间一长,肯定是守不住的,为什么呢?因为魏国无论是实力、兵力、人口、地盘数倍于蜀汉,蜀汉守,曹魏攻,这样就打成了消耗战,打消耗战拼的是实力,蜀汉不如曹魏,时间一长必败。
如果张郃在街亭或者曹真在上邽击败了蜀军,那么蜀汉在陇右的军队,就会陷入包围,以诸葛亮的作风来看,一旦守不住,诸葛亮肯定是全军撤退的。
而最终的结局就是蜀汉在街亭和上邽失败后,蜀军全线撤退,诸葛亮率领大军回到汉中。如果张郃或曹真率军来追诸葛亮的话,那么肯定会垫上性命。
诸葛亮虽撤退,但从陇右掳走了五千户人,实在也是赚大了,损失最大的就是曹魏方面,人口流失,城池失陷,虽复得,但元气大伤,一大批基层官员被掳走,在战争中阵亡了不少士卒。总体来说 ,诸葛亮还是赚了。
5. 刘邦为什么能够从一个小人物成功逆袭为大汉王朝的开国之君?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刘邦生前最后一次平定英布叛乱,回到故乡沛县的感叹之语。虽为帝王,一生都没有停下亲征的脚步。登基八年后去世,在位期间每年亲征,以致最后感叹无猛士守四方,能逆袭的必有过人之处。
“楚汉之争”刘邦至始至终都知道自己打不过项羽,但是刘邦能成功,一个字“借”,借力打力,收买人心,孤立不善交际的项羽,使其与各诸侯分裂。利用韩信联合各诸侯合围项羽,使其大败。刘邦的综合能力的建立,要从他少年说起。
一,“混”社会
刘邦是家里三兄弟排行最小的,两个哥哥都是实实在在的庄稼人,不知道是不是因幼子溺爱,刘邦书不好好读,半途而废,也下田务农,就是混吃混喝,一度在大哥家里蹭吃蹭喝,大哥去世以后,大嫂不待见,每次刘邦带狐朋狗友去大嫂家吃饭,遭白眼。后来刘邦再也没有去过嫂子家。可见刘邦虽不务正业,还是有志气的人。
老子说“大国者下流”,大国应该像水一样往低处流,别人才会归附,姿态越低越容易吸引别人。刘邦可能是历史上姿态最低的皇帝。这要归功于少年家人嫌弃,四邻八乡皆知其是混混,整天像个带头大哥,到处混吃混喝,被人议论。“混社会”的这段经历练就了不要面子,厚脸皮,可以很快的和人打成一片,深谙为人处世的技巧。
“混世魔王”的经历,是项羽这个英雄无法拥有的,项羽的姿态让人高攀不起,论与人沟通的能力,项羽远不如刘邦。
二,不拘一格用人,出手大方
韩信从一个被萧何留下的逃亡士兵,一夜之间成为大军统帅,这个升级速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封赏部下,刘邦从来不吝啬,雍齿投降叛变出卖刘邦根据地丰邑,对其恨之入骨,登基以后,能大度到封他为什邡侯。封七大异姓诸侯王。
像娄敬这样的无名小卒,陈平受金盗嫂之人,出生贫贱,毫无背景的人,都在刘邦队伍里得到重用,用人从来没有条条框框。陈平要花钱离间项羽和其心腹大臣,即使大家都说其人品不好,刘邦却给他四万斤黄金,还不问怎么花的,只要办成事就行。如此,更是有很多人追随刘邦。
三,无底线的“兵不厌诈”
刘邦和项羽达成协定在荥阳东南20里外的鸿沟划定国界,东面属楚,西面归汉。项羽班师回大本营,刘邦也准备回汉中,此时张良和陈平建议刘邦追击项羽,这个是很无赖的做法。可是刘邦也打不过项羽呀!
刘邦请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出兵,可是人家就是按兵不动。于是问计于张良,张良明白这些人的心思,让刘邦给他们封王,分土地,刘邦又展示了一把阔绰。果然奏效,联合出兵70万合围项羽10万楚军。四面楚歌,虞姬自刎,项羽突围,无颜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
结束语
能否决胜千里,最后大多取决于人的性格。刘邦不仅知人更知己,放低姿态,知道自己谋略不如张良,萧何,用兵不如曹参,韩信,每当遇到困境,便以实足的信任和诚意请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襟非一般人能比。虽曾经也是吃喝浪荡的登徒子,面对自己的理想,能够约束自己,入关中不取分毫,不骚扰百姓良家妇女。
反观项羽,打仗比刘邦厉害,刚愎自用,不能容纳有才之士,项羽失败的一个很大原因是扣门,反之刘邦每次胜利所得均分给将士。项羽烧杀抢掠,尽失民心。一介武夫而已。
最终,刘邦成功的扮演了导演这个角色,赢的天下!
6. 为什么白俄罗斯能够长期稳定?
作为曾经独联体国家中的三哥,白俄罗斯在关键的时刻,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因此国内相对稳定多了。
简单来说,相比乌克兰,白俄罗斯走对了重要的三步棋。
1、白俄罗斯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这个世界,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根据国情选择最适合的方向,才是正确的。
而背离国情,选择好高骛远,则会给国家带来不稳定和灾难。
(1)我们先简单说说乌克兰。
乌克兰,东靠俄罗斯大国,有不少的经济贸易,而西邻波兰这个欧盟组织的“边缘国”。
从地理来看,加强和俄罗斯的联系和合作,最为务实,而且,双方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信仰基础、语言基础。
但是,俄罗斯“穷”啊,他们就像是个“打工人”。
而西欧各国却很富裕,他们就像抽着雪茄、悠闲地吐着烟圈的大老板,口口声声就是所谓的“民主和自由”。
从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开始,乌克兰人将“投入欧盟怀抱、加入北约”当成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这也不怪他们,当时连大哥俄罗斯都把持不住,差点拜倒在欧美的石榴裙下,要不是欧美耍了他们好几年,差点让俄罗斯倒在地上“寿终正寝”。
俄罗斯从普京上任后,就开始完全回归理性了。
但是,乌克兰的疯狂刚刚开始,从2004年的橙色革命开始,他们不顾自己的国情,不顾国内东西方的分裂,孙子似的往欧美大爷怀里靠。
这让俄罗斯有了极大的不安全感,毕竟,欧美旗下的军事联盟北约扩了又扩。
随着乌克兰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的倒台,2014年开始,俄乌关系急剧恶化,心怀忐忑的俄罗斯将克里米亚收入囊中,恼羞成怒的乌克兰在乌东开始了小规模战争,开始了扩军,开始了组织“亚速营”。
2019年,当波罗申科将“加入北约”写进了宪法时,危机加大。
而演员总统泽连斯基上任后,一边和欧美亲近,获得欧美的认可,一边加紧乌东地区的“收复”,完全不将俄罗斯当盘菜。
于是,俄乌战争发生了。
一句话,乌克兰不顾国情,一心作死去投靠欧美,导致国内长期处于撕裂状态,甚至,迎来了战争。
(2)白俄罗斯的选择方向
白俄罗斯,就是俄罗斯的三弟,一起走过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和俄罗斯的关系不错。
白俄罗斯是个内陆国家,邻居有乌克兰、波兰、立陶宛和俄罗斯。
因为历史习惯的延续,加上没有自己的出海口,白俄罗斯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和大国俄罗斯处理好关系。
当然,白俄罗斯内部,83.7%是白俄罗斯族,俄罗斯族占8.3%,他们的主要通用语言就是白俄罗斯语和俄语,他们国内不撕裂,没有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他们从朝堂到民间,大部分亲俄。
于是,白俄罗斯选择和大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形成经济同盟,对于遥不可及又“虚实莫测”的欧美,白俄罗斯选择了放到后面又后面。
因为,白俄罗斯也是个小国,国土面积只有20.7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939万,因此,必须获得大佬的关照,自然俄罗斯是最佳保护国,因此,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形成了兄弟般的军事同盟。
一句话,白俄罗斯根据国情,坚定选择了和俄罗斯大哥在一起,因此,欧美渗透也不容易,于是,事情反倒少了,国家反倒稳定了很多,民众反倒安全了很多。
如果,白俄罗斯选择了乌克兰一样的道路,势必,也会分裂,也会动荡不安,也会遭到俄罗斯的收拾。
2、白俄罗斯在关键时刻,堵住了欧美的侵入在苏联解体后,所有的独联体国家面对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改“体制”,要从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改为“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大手术。
不仅仅是要改行政设置,还要调整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等,因此,欧美人给出的建议是“休克疗法”,进行所谓的完全的自由主义的经济。
就这一套所谓的“休克疗法”,差点让大哥俄罗斯彻底无限期休克。
对于欧美提出的“休克疗法”和“全盘私有化”,白俄罗斯采取了谨慎的操作,并没有照搬硬套。从1996年开始,白俄罗斯的经济稳定增长。
2002年,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提出了“白俄罗斯发展模式”:
主张以民为本,采取渐进改革,要循序渐进,对于西方世界推荐的所谓“全盘私有化和休克疗法”,彻底摒弃。
政治体制上,白俄罗斯要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采取可调控的面向社会的市场经济体系。
感觉,白俄罗斯这一套熟悉吗?这就是具有“白俄罗斯特色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结果说明,一切OK!
有人说了,为什么没见美国捣乱,这不正常啊!别着急,现在就说说美国影响白俄罗斯的事情。
1996年11月,白俄罗斯全民公决以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很不高兴,他们提出白俄罗斯现任政府违反“民主”、“人权”。
因此,美国等不承认白俄罗斯国民会议的合法地位,也不承认卢卡申科这个总统,然后,就在背后不停点火,支持白俄罗斯的反对派,并不断对白俄罗斯施加压力。
怎么办?
硬汉卢卡申科抗住了美国的各种压力,牢牢控制了政权,对于反对派也是决不妥协,一经发现不好苗头,就给予快速的各种处理。
美国和西方国家失望了。
2001年,卢卡申科再次当选总统,美国再次反对。
并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给予了一些制裁。
但,白俄罗斯政府继续和俄罗斯搞好合作。近些年来,白俄罗斯和中国的贸易合作也是大大增多。
总而言之,白俄罗斯顶住了欧美国家的各种“侵入”,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指挥发动所谓的“颜色革命”也是很难。
再看乌克兰,2004年的橙色革命,背后有着美国的影子;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背后依然有着美国的影子。
没办法,一个国家给了欧美更多的文化和思想侵入的机会,那么,危机常常就孕育其中了,在外人大量的煽风点火的情况下,国家不乱都难。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乌克兰被欧美在背后操纵了很多,这都是他们“识人不明”造成的。
而白俄罗斯虽然遇到了他国的干扰,但顶住了各种压力,最终,保护了国家和人民。
3、白俄罗斯民众,选对了总统卢卡申科,出生于1954年,比普京小两岁。
他是白俄罗斯实行总统共和制以来,第一位总统,也是唯一一位总统。
算起来,卢卡申科已经担任了28年的白俄罗斯总统了。
这是一位好舵手。
1994年,白俄罗斯开始实行总统制,卢卡申科当选为白俄罗斯总统,任期5年。那时的他仅仅40岁,可谓年轻有为。
两年之后,白俄罗斯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实行新的两院制议会。而卢卡申科的总统任期延长到2001年。
这五年当中,卢卡申科带领白俄罗斯人民,稳健地发展着国内经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就此,百姓完全认可了卢卡申科的能力。就算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次次泼冷水,但民众依然认可卢卡申科和他带领的政府。
2001年换届选举到了,毫无悬念,卢卡申科高票当选白俄罗斯总统。
但是,人们的担心来了,因为,当时白俄罗斯实行的是总统只能任两届的制度。怎么办?
此事被完全重视了起来。
2003年10月,国民议会下院组织了全民公投:两个议题,一是卢卡申科能否竞选下任总统?二是总统任两期的制度,能否改成“终身制”?
公投结果出来了:79.4%的人认为,应该取消“总统只能任两期”的制度。
就此,白俄罗斯的宪法做了修改。
于是乎,2006年3月,卢卡申科第三次当选总统,82.6%的支持率。2010年12月20日,卢卡申科第四次当选总统,支持率为79.67%。2015年10月,卢卡申科第五次当选总统,支持率为83.49%。2020年8月,卢卡申科第六次当选总统,支持率为80.23%。一人长期担任总统,是有不足,可能会思想僵化,国家缺乏创新和改革。
但是,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环境下,有一个靠谱的人长期担任白俄罗斯总统,可以让白俄罗斯的社会稳定,方向一致。
在这二十多年中,政治上,白俄罗斯在卢卡申科的带领下,坚持亲俄。
在经济上,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哈斯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大做生意,而且,将和中国的合作当成一个重要的方向。
同时,卢卡申科也积极和欧盟交流,甚至合作,为了生意,卢卡申科选择和欧盟笑着握手。
但是,在军事上,卢卡申科,绝对不会寻求加入“北约”,也不会寻求加入“欧盟”,因为不好操作,而且容易引起不稳定和混乱。
可以这么说,白俄罗斯的稳定,得益于卢卡申科的英明掌舵,至少,目前来说就是如此。
再看乌克兰,第一任总统克拉夫丘克,在1994年前,寻求和西方的合作,但效果一般;
第二任总统库奇马,连任两届总统,在俄罗斯和欧美之间小心翼翼地做着平衡,谁也不得罪;
第三任总统就出问题了,那是尤先科,极度亲近欧美,打出的口号是:回归欧洲。
在尤先科的带领下,在媒体的各种亲欧美论调的狂轰乱炸下,很多乌克兰人疯狂向西方倾斜。
可以这样说,乌克兰的撕裂加大,和尤先科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他打开了一个魔盒。
忘了说了,尤先科的老婆,曾经是白宫的工作人员。
第四任乌克兰总统是亚努科维奇,此人亲俄。
这是个务实派,不追求快速加入北约和欧盟,就想和俄罗斯合作挣钱过日子。
因为没有签订协约,及时成为“欧盟的准成员国”,因此,在别有用心人的操纵下,2013年年底,爆发了乌克兰危机,被誉为乌克兰的第二次颜色革命,亚努科维奇在2014年2月22日被下课,就此流亡海外。
就在这个当口,俄罗斯为了安全着想,将克里米亚拉入怀中。
2014年6月,糖果大王波罗申科上位了,此人加剧了乌克兰的分化,并把“加入北约”写进了宪法。后来,有种种传言,说他是美国的线人,他在卸任后不久,被判“叛国罪”。
2019年春天,泽连斯基上任了,乌克兰人的灾难来了,此人演员出身,喜欢空想,以为和欧美搞好关系,取得支持,就可以将乌东地区平定,并将克里米亚拿回来,甚至加入“北约”。
这是个天真的总统,在老拜登的忽悠下,泽连斯基任性而为,终于激怒了俄罗斯,引发了俄乌战争。
看看乌克兰的几任总统,大多不切实际,除了库奇马和亚努科维奇,剩下的抱着天真的幻想,不惜撕裂乌克兰,只为了加入欧盟和北约。
一句话,是乌克兰的几位总统,持续不断地“努力”,长期采取不务实的“战略”,最终让乌克兰陷入战火之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白俄罗斯、乌克兰,曾经的兄弟国家,一个务实,一个浮夸;一个方向对头,一个不断向危机迈进;一个只有稳定的总统,一个有着很多个不负责任的总统。
最终,乌克兰跌入悬崖,白俄罗斯一直处于稳定。
7. 十三条铁链连接12164个铁环?
导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词让位于川西腹地的泸定桥远近闻名。泸定桥是百年前的古人所建造,是古代匠人智慧的结晶,桥长103米、宽3米,由13根铁链支撑,别小看这13根铁链,它们重量达40多吨,由12164个铁环环环相扣所组成。那么,这座不可思议的桥在古代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泸定桥泸定桥又称为铁索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相传康熙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而御批修建此桥,并在桥头立御牌。泸定桥两岸的桥头古堡为汉族木结构古建筑,为中国独有。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系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1961年,泸定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右两边各2根,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底链上铺满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不可思议的桥在古代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值得后人瞻仰学习。
单单是所用的铁链,都是铁匠没日没夜,千锤百炼,历经数年所成,而泸定桥上的铁索、铁环也都是采用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每个铸造工都必须对自己所造铁环负责,并在自己的铁环打上印章,所以让泸定桥上的铁索历经300多年依旧光亮如新。
这为泸定桥的稳固提供了前提。
泸定桥修建竣工的时候,康熙十分高兴,他亲笔题写泸定桥三个字,肯定了当时的工匠精神 。
建造泸定桥的每一步都是经过建筑者的深思熟虑和严密论证的,最终才使这桥跨过了湍急的河水。
首先要确定是修建木桥、石拱桥、还是铁索桥。木桥的方案被一致否决了,因为虽然木桥的取材方便,建造过程也十分简单,但大渡河水流较急,特别是在汛期时洪水灾害频发,木质的桥梁很容易被损坏;另一个选择石拱桥,工匠们发现,则需要修建的巨大基石来承载全部石拱桥自身重量,但两岸地质疏松,即使基石能承受住桥身重量,但下方的砂砾层很容易塌陷,造成石拱桥的倒塌。
所以,工匠们深思熟虑后决定修建铁索桥。
古代建筑者建造桥梁时从来不会去摧毁地形,而是想着如何利用。
经过专家分析,大渡河只有两处地方适合建桥,但是古人并没有在这两处建桥,一是因为两边都是花岗石基岩,虽说有花岗石基岩更稳定,但是下面没有宽阔的建桥基地,水流也十分湍急;二是两边地势陡峭,不适宜百姓居住,不容易疏散两边的百姓,人们过了桥,不仅没有快速疏散的道路,更没有适合马车通行的地方。
最后才选在了如今这个地方,桥的另一面是稳固的花岗石基岩,非常适合建筑桥梁,另一面则是稀疏的泥沙,打桩简直是天方夜谭。古人在有花岗石基岩的一边打了两个长达八九米的铁柱,铁柱头戴铁帽,威武的龙仗中铁索缠绕,这两根柱子被称为“将军柱”,寓意着柱子会像以为勇猛的将军一样屹立不倒,他们是泸定桥的“定桥神针”,既美观又实用。
将军柱上的两条铁链分别扎入地下的地龙桩,桥上的重量几乎全靠这两个将军柱支撑,这样也就解决了另外一边地基松动的问题,这种原理也简单,因为所有的受理点都在将军柱上,而将军柱经过严密的计算,完全可以承受这些压力。
另外这几根铁链扎入地龙桩之后,上面铺上花岗岩条石,防止松动,这样桥的两端才算是完成了。
在当时的古代,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是怎样将沉重的铁链运到河对岸去的呢?
开始是打算利用船只引渡,不过船只在水流急湍的水面上根本停不稳,根本无法将铁链运输过河。
古人的智慧又一次体现,他们从山区人民利用溜索过河的方法得到启示,想到一个绝妙的方法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将竹索系于大渡河的东西两岸,再将带有长绳的10多个短竹筒套在竹索上,把铁环固定在竹筒内,然后安排几个身强力壮的大汉在对面拉动长绳,铁环便随着竹筒缓缓地滑到了对岸。
铁索拉紧后,把它固定在地龙桩上,当地龙桩上面压上足够的重量,它变起到稳定作用,一条铁链也就此完成。
但是铁链很重被拉到了对岸会在两岸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弧度。有这样的弧度不能在继续修建桥梁,更不能让人们通行。所以他们想办法在对岸修建一个很大的转盘。他们将铁链的一端固定在转盘上,然后找了十几个大汉一起推动转盘。每转动一次便将铁链拉近一环。直到满足桥梁通行的要求,然后他们才将铁链钉死在对岸。
就这样13根铁链固定在了两岸。然后就是修建铁链间的道路。这样才建成了一座举世闻名的铁索桥。这就是卢沟桥的建立。
总结:大桥建成后,康熙皇帝亲自写了这座桥的名字。清朝以来,泸定桥已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军事必需品。三百多年泸定桥经过了风吹雨打,但仍然屹立不倒,继续发挥着沟通藏汉,造福百姓的作用。也成为了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建筑。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